一、基础知识考察。(共42分)
1.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“√”。(4分)
包庇( bì pì ) 档案( dǎng dàng ) 贮蓄( chǔ zhù )
气氛( fēn fèn ) 狩猎( shǒu shòu ) 草垛( duǒ duò )
豌豆( wān wǎn ) 祈祷( qí qǐ )
2.选择括号里的正确字形打“√”。(4分)
( 荧 萤 )火虫 ( 里 历 )程碑 炫( 燿 耀 )
( 蟠 潘 )桃会 晕( 炫 眩 ) ( 混 浑 )为一谈
蛛丝( 马 蚂 )迹 鸦( 鹊 雀 )无声
3.根据拼音写汉字。(3分)
gān gà sǒng yǒng piāo miǎo
( ) ( ) ( )
xūn zhāng tán sì tóng jìng mì
( ) ( ) ( )
4.补充下列ABCC式的成语。(4分)
众目( )( ) 饥肠( )( ) 神采( )( )
气喘( )( ) 虎视( )( ) 顾虑( )( )
逃之( )( ) 衣冠( )( )
5.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( )(3分)
A.撒贝宁主持的《开讲啦》节目鲜为人知,其青春活泼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青睐。
B.学校操场上人声鼎沸,热闹非凡。一场庆元旦趣味体育联欢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。
C.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,一直鸦雀无声的大厅里,随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。
D.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泻千里,气势磅礴,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。
6.为下列句子加上标点,使之呈现的意思不同。(4分)
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正常
美女:
丑女:
7.依照例子,写出对应的古代称呼。(3分)
例:对方的父亲(令尊)
自己的父亲( ) 对方的母亲( )
对方的儿子( ) 对方的女儿( )
死去的皇帝( ) 读书人自称( )
8.翻译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实词。(4分)
①俄而雪骤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
③下车引之 ④元方入门不顾
⑤相委而去 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
⑦寒雪日内集 ⑧陈太丘与友期
9.为下列句子排列顺序。(4分)
( )理想是那么鲜明,看得见,而且同我们血肉相连。
( )不管我多么渺小,从它那里我可以汲取无穷无尽的力量。
( )理想,是的,我又看见了理想。
( )拜金主义的“洪流”不论如何泛滥,如何冲击,始终毁灭不了我的理想。
( )我指的不是化妆品,不是空谈,也不是挂在人们嘴上的口头禅。
( )问题在于我们一定要顶得住。
( )我们要为自己的理想献身。
( )它是海洋,我好比一小滴水;它是大山,我不过是一粒泥沙。
10.看图猜成语。(4分)

11.古诗默写。(5分)
(1) ,随君直到夜郎西。(李白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》)
(2)正是江南好风景, 。(杜甫《江南逢李龟年》)
(3)不知何处吹芦管, 。(李益《夜上受降城闻笛》)
(4) 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(刘禹锡《秋词》)
(5)僵卧孤村不自哀, 。(陆游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)
二、课外阅读拓展。(8分)
1.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中“叹人间,美中不足今方信”是 的判词。
2.《西游记》中孙悟空独自去学艺时,教他本领的师傅是 。
3.“风雪山神庙”是哪部书的情节?《 》
4.“滚滚长江东逝水, 。是非成败转头空。”是《三国演义》的开篇词。
5.填人名,补足歇后语。
( )进曹营——一言不发
( )之心―― 路人皆知
6.冰心,原名 ,享年99岁,被称为"世纪老人"。
7.子曰:“三军可夺帅也, 。”(《论语》)
二、阅读下文,并回答问题。(共20分)
(一)我的名字,我的心痛(10分)
我一直觉得,“遭遇”离婚,最痛苦的不是父母,而是孩子。
父母离婚那年,我12岁。也许是觉得我还小,他们一直没有告诉我,要不是母亲突然带我搬回了姥姥家,要不是那天无意中在母亲衣柜里发现了那本离婚证,我还真不知道他们会瞒我到什么时候。当时,真的很伤心,因为他们完全忽略了我。然而,这一切才刚刚开始。
几个月后的一天晚上,我刚要睡着,迷迷糊糊中听到母亲说要跟我聊聊。我拉亮了台灯,看到母亲蓬乱的头发,红肿着双眼,顿时吓了一跳,以为发生了什么事。谁知母亲却开始( )( )不绝地抱怨父亲,说他没出息,不会关心人,懒惰,吝啬……好像父亲成了天下恶人的典型。母亲憔悴的脸庞由于愤怒而变得扭曲,我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刻( 薄 礡 )的女人竟是我昔日美丽善良的母亲,也不敢相信那个被母亲说得坏透顶的男人竟是我慈爱有加的父亲。我哽咽着打断母亲求她不要再讲下去。她顿了顿,说只是想让我知道离婚是出于无奈,而且她要我改掉名字随她姓,理由是我被判给了她,那一夜,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,回想起从前全家其乐( )( )的情景,泪水打湿了枕头。那时,我才知道,原来离婚是如此可怕。
第二天,母亲真的拿给我一本字典让我选字改名,我怯怯地说用不着字典,其实要改,光改姓就行了。母亲发起了火,怒气冲冲地说要我和父亲彻底划清界限,连名( 代 带 )姓一个字不留。看着母亲不容( 质 置 )疑的表情,我别无他法。
那天,我在书桌前坐了一整天,被泪水浸湿的稿纸写满了我最熟悉的两个字——吴娟,揉成了团的废纸丢了一地,摊开的字典也被我画得一( 踏 塌 )糊涂。不是我找不到合适的字,而是我觉得,多年来这两个字已成为了我身体的一部分;小时候,父亲总是咬着这两个字叫贪玩的我回家;母亲总是哼着这两个字哄我入睡。这一切让我如何割舍得下?
母命难违,最终还是在这两个字上画上了一个巨大的“╳”,“血淋淋”的像是刻在我的胸口。交到母亲手中的纸,名字已经改成了“田婧”。母亲宽慰地笑了,也许她永远发现不了新名字里的秘密。“婧”字里,“女”旁“月”底仍取自于“娟”,因为我永远无法忘记为我取名的父亲,而那个“青”头,上面一横是我,下面两横是父亲和母亲,中间那一竖就是一个家,能把我们拴在一起,虽然我知道,那已经永远成了过去。
1.请将文中划线的成语补充完整。(2分)
2.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形打“√”。(2分)
3.第三段中的省略号与文中哪个词相照应? (1分)
4.第三段对母亲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?(1分)
5.发挥你的想象,为第二段“也许是觉得我还小”后面在加两个句子。(2分)
(1)也许 ;
(2)也许 。
6.你认为母亲做得对吗?为什么?(2分)
(二)自护其短(10分)
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,仕②于南方。席上啖菱,并壳入口。或曰:“啖菱须去壳。”某人自护③其短,曰:“我非不知。并壳者,欲以清热也。”问者曰:“北土亦有此物否?”答曰:“前山后山,何地不有?”
[注释] ①[北人]北方人。 ②[仕]做官。 ③[护]掩盖,遮掩。
1.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。(2分)
生而不识菱者 ( )
席上啖菱 ( )
啖菱须去壳 ( )
欲以清热也 ( )
2.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( )(2分)
A.仕于南方。 不得已而从仕。
B.或曰:啖菱须去壳。 或告之曰:是非君子道。
C.前山后山,何地不有。 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。
D.仕于南方。 尝射于家圃。
3.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。(2分)
曰:“我非不知。并壳者,[ ]欲以[ ]清热也。”
4.翻译句子。(2分)
我非不知。并壳者,欲以清热也。
5.这个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?(2分)
四、写作。(共30分)
请考生根据主题要求自拟题目,并以此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。
主题:旅游。
要求:1.题目自拟。
2.能围绕主题展开描写,内容具体。
3.语句通顺,层次清楚,情感真挚。
4.字迹工整,无错别字,标点使用正确。